实践赋能激活思政课堂 红色基因铸魂启新篇
——广州华立学院教师赴厦门参加实践教学研训
为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推进我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根据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北京数字思政研究院联合下发的《对于举办“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训(厦门站)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经学院研究讨论,选派张枭(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理论综合实践课程负责人、社团指导老师)和龚小艳(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社团指导老师)两位教师4月10日至14日赴福建厦门参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训。
经验赋能:探索实践育人高效新教学模式
4月11日,研训活动在厦门人民网内容科技产业园拉开帷幕,两位教师首先聆听了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斌《开启“两个对话”、善用大小思政》的专题报告,肖教授分享了厦门大学思政课建设的思考和经验,通过进国企、进军队、进边疆,用“理论深度”对话“实践广度”,实现“意识形态”对话“经济基础”“批判武器”对话“武器批判”“多元一体”对话“多维铸牢”的实践教学经验。其次继续聆听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嘉庚精神教研室主任董立功以《启智润心讲好嘉庚故事,打造思政教育“学村模式”》为题,从教学分析、教学创新、教学成果、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集美大学《陈嘉庚精神》教学创新设计,通过开办嘉庚文化节、师生校园巡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嘉庚精神的深刻内涵。最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组一等奖,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获得者刘一博以《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介绍了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来实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案例不是举例,把故事讲好才有用,要注重细节、从微观视角切入、讲清真实过程,要有真情实感。刘一博结合自己带领学生十多年来深入中央苏区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和多次参加教学比赛的经验,梳理了如何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红色寻根:古田会议精神砥砺育人初心
4月12日晨曦微露,研训班师生乘车一路向西,抵达闽西革命老区龙岩古田。下车伊始,苍松掩映的古田会议旧址映入眼帘——灰墙黛瓦,庄重肃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伟大开端。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化身讲解员,于毛泽东当年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旧址展开情景教学:墙上手稿影印件与他声情并茂的讲述交相辉映,峥嵘往事跨越时空鲜活再现,课堂与历史现场实现了无缝衔接。随后,全体成员缓步移至古田会议纪念馆广场,高耸的“思想火炬”雕塑直指长空,仿佛诉说着理想信念的炽热。置身火炬之下,思政教师们切身感悟到:新时代育人者唯有像革命先驱一样坚守信仰高地,方能把稳方向、立好根本。进入展馆,会议文件、战士日记、油印报纸等珍贵文物在讲解员富有感染力的阐释中熠熠生辉,折射出“党指挥枪、政治建军”的真理光芒。教师们不时驻足拍照、记录要点,并围绕“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课堂素材”展开热烈讨论。通过对文物背后党建智慧的深度剖析,大家进一步坚定了把红色基因融入课程设计、用革命故事滋养青年学子精神世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苍产蝉辫;
侨乡印记:陈嘉庚精神滋养家国情怀
4月13日上午,研训班一行抵达厦门陈嘉庚纪念馆。在“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主题展厅,老师们细读陈嘉庚倾资兴学、捐巨资支援抗战的档案实物,思考新时代侨乡资源在思政课堂中的转化路径。下午,团队来到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透过泛黄老照片、磨损旧工具和珍贵文件,回顾特区建设的筚路蓝缕与波澜壮阔。随后,研训班一行又前往厦门大学,徜徉于嘉庚建筑群,感受科研与文化交融的青春气息。一次由纪念馆到学府的行走课堂,不只是地理位移,更是对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教师们在时空交错中反思:如何从先辈智慧获取动力,将红色基因与改革精神凝练为推动青年成长的创造力。校园里学子穿梭不息,嘉庚精神与特区气息交融,青春旋律无限激荡奋进。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本次研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实施路径的专题探讨,也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分享;既有全国教学展示获奖教师的示范课,也有优秀案例的互动交流,还安排了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的现场参访学习。这些主题鲜明的活动,将进一步拓宽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推动思政课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社会”,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共同破解思政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新的世情、国情、社情,面临更新的育人环境。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特别是思政课要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实现“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转向、从单向灌输向协同育人转向、从单一教学向开放实践转向”,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育人效果。通过此次研训,我们进一步凝聚共识、探索路径,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注入新动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