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格评估为契机,探索微专业建设新内涵
健康与护理学院为推进护理学教育本科合格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人才培养质量。4月17日至18日,孙建玲教授参加了在苏州隆重举办的以“深化微专业建设,助力教育创新与就业”为主题的2025年高校微专业建设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旨在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双千计划”,推动高校微专业建设与发展,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微专业建设实践经验和前沿问题。
一、会议背景
教育部“双千计划”明确提出建设1000个微专业及1000门职业能力课程,以增强学生就业升学能力。在此背景下,微专业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其“小而精”的特点,紧贴行业需求,成为高校探索教育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会议内容
会议主要研讨了微专业的特点。微专业通过聚焦特定领域,以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能够帮助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掌握急需、紧缺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拥有微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受青睐,就业前景广阔,适应性明显增强。微专业是高校在学科专业规范目录之外,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师资力量,自主设置的一种专业教育模式。它通常修读5至10门课程、10至20个学分,1至2年即可修读完毕,属于非学历教育,不授予学位。微专业具有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跨学科、灵活性等鲜明特点,能够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限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微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开展状况。近年来,微专业在全国高校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山东大学推出全国首个在线微专业以来,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和职业院校围绕科技前沿、国家急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设了数百个微专业。例如,南开大学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在应用型、学科交叉型、全英文型3个方向开设了16个微专业项目。这些微专业涉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前沿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分析学生的学情和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开设了近20余门微专业,修读3-4门课程,3-6个学分,极大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就业力,促进就业。
(叁)成立高校微课协作体
会议中由张振笋秘书长倡议,58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高校微专业建设协作体,通过了《高校微专业建设协作体章程》,高校微课协作体需要各高校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通过资源共享、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叁)收获与启发
微专业为护理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方向。首先,护理本科专业可以借鉴微专业的跨学科理念,与相关学科人工智能等进行交叉融合,开设如《人工智能与智慧护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职业发展空间。其次,微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护理本科专业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与医院合作,开设《传统中医与康复护理》等微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未来,护理本科专业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微专业品牌,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护理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增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文档编辑:孙建玲、卢俊贤
责编:刘颖芳
终审:张晓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