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课程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赋能公共人才培养
《病原生物学》课程作为医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点繁杂。传统“填鸭式”教学易导致学生兴趣不足、实践能力薄弱。为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在刘亚鑫老师的带领下,以《结核分枝杆菌属》为试点,创新推出基于翱叠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此次教学改革旨在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培养兼具科研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公共卫生人才,为应对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挑战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公共卫生实战能力
课程以“如何基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制定有效的公共卫
生干预策略”为核心课题,引导学生从病原体特性、诊断技术、防控策略等多维度展开探究。通过课前文献查阅、思维导图绘制、笔笔罢制作等任务,学生自主梳理结核分枝杆菌的抗酸染色、脂质细胞壁结构及耐药机制等知识点,并在课堂中结合流行病学数据设计社区防控方案,强化解决复杂公共卫生问题的实战能力。
二、翻转课堂激发科研思维,师生互动提质增效
改革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采用“预习-汇报-互评-优化”的闭环模式。学生分组完成课题汇报后,师生共同点评并查漏补缺,刘亚鑫老师表示:“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通过思维碰撞深化了他们对科研逻辑的理解。”
叁、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厚植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通过模拟护士视角的案例分析,学生深刻体会保护患者隐私、践行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课堂还引入公共卫生伦理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防控策略中的科学性与社会公平性,助力其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使命感。
四、多元评价促反思,推动知识向实践转化
课程采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的双轨评价机制,结合课后反思报告《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精准防控》,推动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参与学生反馈:“这种教学模式让我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既锻炼了科研能力,也理解了公共卫生工作的价值。”
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索”,从“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这场以结核分枝杆菌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为医学教育创新提供了生动范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这样的探索正不断筑牢未来公共卫生防线的基石。
此次《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响应“新医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适应合格评估工作的要求。通过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培育了其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责任担当。课程组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广改革经验,为公共卫生领域输送更多“懂技术、有情怀、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撰稿:刘亚鑫
摄影:张露
责编:郑立红
终审:孙建玲
用户登录